分享到微信 ×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

大V靠不住,是时候用微型意见领袖玩口碑营销了

2019-02-25


你的朋友圈里应该就有这样的人,他们可能每周晒一下自己去花卉市场买来的新花,每天健身打卡,动不动就分享各处搜罗来的旅游折扣信息,让你在想找人聊聊买花、健身或是出游的时候就会想起他。

你应该知道UGC,这个看起来很美的模式往往要求广告主做很多前期的准备,设定话题、制作种子内容、提供素材、拉拢大号做前期传播……然后进入忐忑的等待,希望消费者能够注意到、觉得有意思、转发或者跟着玩起来。

理想的流程虽然如此,但真正能玩起来的案例毕竟还是少数

简单的动之以情已经很难给消费者洗脑

那么试试授之以利如何

 


 

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倒腾普通消费者付费传播的买卖,他们搭建平台,拓展向普通用户付费,借由其账号发布广告内容的机会,并给了这些普通用户一个响亮的名字:

Micro-Influencers

微型意见领袖

 

微型意见领袖是个什么鬼?我们来看3种场景:

①你最近刚刚迷上咖啡

刷朋友圈的时候,一条广告滑出来,精妙的动画上呈现出高逼格的咖啡馆场景,一杯咖啡上冒着袅袅白烟,看起来无比美味。再看文案,原来是介绍咖啡的广告。

这时的你作何感想?

稍微有点兴趣,但懒得点击查看详情?

点了查看详情也搞不懂那些酸度、烘焙度是什么?

或者你已经练就了自动屏蔽广告的神功,

压根儿没注意到这条消息?

②还是刚刚迷上咖啡的你

刷微博时,看到一个自己关注的明星推送了一条咖啡的广告,美美的人配上冲泡咖啡的样子看来分外养眼。

这时的你作何感想?

稍微有点兴趣,但懒得点击查看详情?

点了查看详情也搞不懂那些酸度、烘焙度是什么?

或者你太爱这个明星,

只来得及在心里暗暗思量我家XXX就是美?

③依旧是刚刚迷上咖啡的你

刷朋友圈的时候,发现一个朋友发了一张咖啡的图片,配文上写着“刚收到的挂耳咖啡,自己加点牛奶,美味到不用去星XX!”

这时的你作何感想?

想什么想!顺手留言问问口味如何、怎么冲泡、是否新鲜、在哪下单不就得了?!

不用跳转,朋友回复了微信还会提醒你查看新消息。

在上面描述的场景中,这位发咖啡图片的朋友就是传说中的微型意见领袖

你的朋友圈里应该就有这样的人,他们可能每周晒一下自己去花卉市场买来的新花,每天健身打卡,动不动就分享各处搜罗来的旅游折扣信息,让你在想找人聊聊买花、健身或是出游的时候就会想起他。

她也可能就是个家庭主妇,在社交网站上晒晒自己的购物清单、自制美食的菜谱,并以此为话题和朋友们展开互动

简单来说,微型意见领袖就是些普通消费者,他们有自己感兴趣或专门从事的领域,比如园艺爱好者、购物狂、健身控、学霸、旅游达人等,虽然不到网红级别,但是在亲友当中算是对该领域比较有发言权

对于意见领袖群体,海外已经有了这样的分类:

Mega-Influencers

百万级意见领袖

他们是明星、网红。覆盖量惊人,话题效应拔群,但价格也相当可观,后续互动能力较弱

Macro- Influencers

大型意见领袖

他们是那些知名记者、知名博主、小网红,或者是公司的各位高管大人。他们也有较为客观人群覆盖能力,往往垂直于特定的领域,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引爆话题的能力,能够与部分读者受众进行后续交流

Micro-Influencers

微型意见领袖

他们可能是品牌的粉丝,是那些比较活跃的消费者,或是企业的普通员工。他们在社交网络中接触的人数有限,覆盖量较小,但与好友间的互动频率相对更高,虽然不具有引发社会话题的影响力,却能够通过与好友的密切交流,实现深度传播的效果。

应用这三种意见领袖进行营销的思路其实有所不同:百万级营销更追求大面积覆盖,快速引爆品牌影响力;大型意见领袖营销往往关注在相对细分的领域,影响特定领域的小众人群,或者至少是熟悉互联网应用、关注网红的那波儿年轻的娱乐分子;而微型意见领袖营销则需要通过与大量普通消费者商业合作,多点出击,自下而上制造影响力,也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。

在营销在红,三种意见领袖类型可以独立应用,达到特定的效果,当然如果能组合应用,则可以更加全面的释放品牌影响力。


广告主应该如何看待微型意见领袖的营销价值?

他们更值得信任

尼尔森《2015年全球广告信任度调查报告》称,83%的消费者相信来自亲友的购物推荐,而相信Facebook等社交平台广告的比例仅46%。

他们在商业信息的传播上比你想象的活跃

博报堂2014年发布的中国消费者研究就称,“每周2次以上接收并发送新产品、服务信息”的普通消费者,占中国网民人口总数的55%。他们不仅争先恐后地为获取新信息而奔波忙碌,还将这些新信息带回圈内共享,正如蜜蜂的筑巢集群行为一般,也因此被称为“信蜂”。

他们的互动影响力更高

不久前,意见领袖营销平台Markerly针对Instagram上非付费推广类推文的分析显示,粉丝数越少的博主,其推文的点赞率与评论率就越高。

社交广告平台Gnack也发布数据称,近期在该平台使用微型意见领袖策略展开的营销活动,互动比例高达25%。

他们比较便宜

名人太贵配合度还有待商榷,而这些微型意见的佣金期待度就没这么高了,有些人甚至接受品牌折扣、特供商品或者专属服务形式的回馈。对于广告主来说,这些微型意见领袖的待遇基本相当于他们的vip客户。

反正其他套路看起来也不是特别靠谱

广告屏蔽、流量作弊等现象的出现,让广告主承担着一定的营销投资风险,他们其实很难相信现有的策略真的100%有效,而微型意见领袖这种与真实的消费者合作的方式,成为看起来更具安全性的可能性之一。

不少广告主已经开始尝试与微型意见领袖合作

博客聚合网站Bloglovin针对2500名微型意见领袖的调查中,84%的被访者表示他们有在Instagram上收费帮品牌打广告的经历。社交广告平台Gnack称,55%与他们合作的品牌都在使用微型社交领袖策略

响应潮流,营销业内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资源平台。

他们尝试从基本人口属性、粉丝规模、互动召集能力、品牌契合度(兴趣与生活方式)等层面评价微型意见领袖的传播价值,分级售卖。也有公司将这些微型意见领袖聚集起来,按照广告主所处行业发布广告需求,博主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要推广的内容,进行自助式发布

有媒体报道称,电商品牌Revolve曾通过代理商与1400个时尚购物领域的微型意见领袖达成合作,请他们根据Revolve的商品来创作内容。最终这些内容在微型意见领袖的粉丝中传播开来,触及20万个Revolve的目标顾客,影响力波及超过80万人。

看到这里,或许已经有人正在心里暗暗吐槽:这不就是付费版的UGC,或者微商团体的广告化?!

原理虽然比较相似,但本质区别在于,以微型意见领袖营销形式存在的这些消费者是可被有效管理、自动化投放与实时监测的。

由于每位普通消费者的影响范围有限,所以若想达成可观的营销效果,广告主势必要采用人海战术。放在以前,成千上万的消费者管理起来非常复杂,而寻找那些有影响力的普通消费者本身,显然也比找十几位网红或者明星更困难。

但在自动化语义分析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下,营销平台理论上有可能自动识别消费者的影响力水平、专注的领域等信息,制作微型意见领袖资源库,并对其广告发布的阅读量、点赞量、互动量进行监测。当然,也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始这么做了。

放弃免费,进入付费模式微型意见领袖营销对于广告主来说算不上什么损失。

UGC时代里,我们将消费者自发发布商业信息的行为视为赚得的媒体(earned media)。白吃的午餐最大的特色是个啥?就是很难管理与控制。遥想当年某白电品牌在微博上发起一次品牌吉祥物造型征集活动,活生生被网友恶搞成吐槽大会的惨状,估计会让不少亲历当年盛况的营销人对UGC心存顾忌

而付费与有效的管理,理论上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活动按照品牌预想的方式推进,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下推动内容生产与进化

那么,广告主应该如何与微型意见领袖共建商业内容,他们可以发布些什么?

作为普通消费者,微型意见领袖的内容创造能力自然不必那有有专业团队支持的明星、网红,所以需要来自广告主的更多指导;另外,他们仍需保持在朋友圈中的个人形象,所以简单粗暴的、微商式的广告宣传可能不会被他们接受。

目前看来,最适合微型意见领袖发布的内容包括:

产品使用心得

作为个人拍摄作品

分享产品美照、视频

作为个人生活场景

分享产品使用照片、视频

广告主提供的高品质广告素材与推荐文案


微型意见领袖的传播思路早有雏形,但在全新的管理方法下,广告主应该采取哪些行动?又该避开哪些雷区

①每位微型意见领袖可覆盖的人群较小

这显然是一桩需要靠人海战术取胜的买卖

更需要自动化的投放方式

②微型意见领袖的内容制作水平参差不齐

对内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

广告主需要提供基础的素材与创作套路

甚至有可能会用到程序化创意的模式

③切忌搞得像微商那样令人生厌

广告主只是希望用付费

促进消费者分享他们的体验

④微型意见领袖模式最大的变化在于可管理、可监测

广告主务必要在投放支出明确ROI目标

并在投放过程中进行监测与优化

-- END --